夜读 | 存够多少钱,才能过上有安全感的养老生活?
人们普遍希望手有余粮,好在未知风险面前,多一份底气,少一点被动。
作者:林希言
来源:十点读书(ID:duhaoshu)
你觉得有多少存款,内心才有安全感?
100万?500万?2000万?答案因人而异,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不同的声音。
尤其是近些年,面对诸多不确定性,人们变得更爱存钱了。
网上与“存钱”有关的话题层出不穷,比如:
怎样才能存够100万、存钱上瘾是什么体验、专家建议不要存钱……
报复性存钱,成为很多人给自己安全感的捷径。人们普遍希望手有余粮,好在未知风险面前,多一份底气,少一点被动。
钱是人的胆
存钱就是存底气
中年人的底气,都是钱给的。
假如无法打理好自己的财务问题,那么你的想法一定会受他人干涉。一旦手里没钱,人就很容易失去选择权,陷入被动局面。
当我们脑海中涌现出存钱的想法时,其实是未来的自己在求救。
不过,一个人到底能攒下多少钱,取决于自己和金钱之间的关系。
有的人觉得谈钱很俗,于是不好意思赚钱。也有的害怕金钱,但凡涉及钱就会慌张。
普通人想要积累财富,只要不犯大错,也别走极端,就能逐步实现财务目标。
需要注意的是,人的赚钱能力不会一直增长。可能在某个年龄达到峰值后,就逐渐放缓,甚至停滞。
因此,不论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如何,最好每月存下收入的10%,未雨绸缪。
金钱不是目的
而是手段
同事有段时间厌倦了工作,于是裸辞休息一段时间。上了这么多年班,她也攒了不少钱,于是在游山玩水中放空自己。
可她只玩了两个月,就开始抱怨:“在外面久了,感觉做什么都没意思。”
虽然也有存款,但啃老本会让人变得非常焦虑。每次看到各种账单,她都会想:“要不重新找个班上吧?”
很多时候,金钱固然可以给我们支撑。可如果生活只靠金钱撑着,缺乏更深层次的满足和幸福,那也是不堪一击的。
金钱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真正的安全感,不是外在物质的堆砌,而是内心的笃定与自信。
安全感不是存款到了某个数字,我们就会自动拥有,而是像骑自行车一样,是一种动态平衡,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调整和修正。
作为成年人
如何才能够给自己安全感
作为普通人,我们怎样才能给自己更多安全感呢?
一方面,要构建人生支持系统。
每个人在世界上,都不是一座孤岛。我们能取得一些成绩,靠的绝不仅仅是个人努力,还有很多人的托举。
平时可以多想想:谁是我的支持者?我又能去支持谁?尽可能对他们好一点。
当盼着你好的人越多,你的安全感就越足,未来的路也会好走很多。
另一方面,要适当满足内心所需。
今年以来,“没苦硬吃”这个词特别流行。
有的长辈在40度的高温下不舍得开空调,结果中暑进了医院,一下子花了好几千。
当我们想要存钱时,并不意味着要抠抠搜搜,也不是像苦行僧那样生活。
存钱固然重要,但让自己情绪愉悦不内耗更重要。要是为了存钱牺牲生活质量,过着低配生活,那就本末倒置了。
何况,长期过度压抑,心理难免出问题,还可能会导致后期报复性消费。
每月可以给自己预留一定的“快乐预算”,偶尔满足自己的欲望,才能更有动力实现梦想。
另外在存钱的过程中,我们也可以适当“加戏”,比如定个“不花钱主题日”,或“30天存钱挑战”。
这些小游戏的核心,不是为了争输赢,而是把存钱过程变得有趣,这样就能坚持下去。
人到40岁,正是不惑之年。要想告别焦虑和不安,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:
要么往前跑,赚更多钱;要么向内求,减少欲望。
这个年纪的我们,经过前半生的积累,进入更成熟的生活阶段,不再像年轻时那般迷茫。
我们可以借由一次次自我追问,想清楚想要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,以及过上这样的生活需要付出什么代价。
否则,不论我们存了多少钱,都会被数不清的焦虑裹挟,无法真正安心下来。
愿你我都能在与生活的短兵相接中,变得更坚韧更有智慧,从而获得真正的愉悦和平静。
综合:作者林希言,转载自公众号十点读书(ID:duhaoshu)
统筹:赵翔
图片:物道
投稿邮箱:yedu@nandu.cc
▊ 南都君特选(戳下方图片)